“听说目前一些高校的汽车发动机专业已经开始出现招生荒了,招不到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在前不久一个行业论坛上不无遗憾地表示。在汽车行业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技术,一直被视为汽车行业的核心技术,国际汽车巨头都相当重视,投入重金。汽车发动机专业一直是汽车专业里最吃香、最抢手的专业。但如今,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以往被视为汽车行业技术塔尖的发动机等动力总成技术的光环和吸引力正在快速减退。
闫建来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好现象,因为产业变革并非一蹴而就,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发动机技术依然至关重要,即便是智能电动车时代到来,插电混动技术等新能源汽车依然离不开传统发动机技术。不过,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趋势越来越热,传统动力总成技术光环褪色,甚至让出核心技术的“主角地位”也是行业大势。这从大众、丰田等国际汽车巨头近年抛出的研发投入规划就可以看出。
例如,2017年超越丰田成为全球汽车销量冠军的德国大众,已经制定了“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目标。2017年推出RoadmapE战略时,大众宣布将在2030年之前投资200亿欧元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上。没过几个月,计划又进一步更新,投资也大大提升。日系车企巨头丰田、本田、日产等车企,近期同样频频加大新技术投入,电气化、智能化战略不断推出。在传统汽车技术上被德国和日本车企超越的美系车企,更是积极拥抱新技术,早已和Lyft、Cruise等来自硅谷的新科技公司合作甚至合资。
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的中国,希望借助新一轮技术革命弯道超车、获得后发优势的愿望更为强烈。十多年前,中国政府就明确将电动车作为汽车行业未来的主攻技术路线,并从2008年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近年来,伴随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已然成为中国车企争相布局的技术重点。
自2015年以来,国内主要的汽车集团,纷纷将上百亿元投向电动车、智能化等新技术领域。比如2015年上汽集团(25.950, -0.15, -0.57%)宣布未来5年将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等领域投资200亿元。2016年,东风集团发布2020科技振兴计划,计划投入200多亿元发展新能源等关键技术。2017年,长安汽车(6.690, 0.01, 0.15%)集团发布香格里拉计划,计划投入千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国内车企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来看,新能源、智能化等新技术浪潮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明显提升。比如2016年,研发投入最高的前五名车企分别是上汽(94亿元)、比亚迪(53.350, 1.80, 3.49%)(45亿元)、长城(31.8亿元)、北汽(28亿元)、广汽(24亿元);2017年研发投入最多的前5名则是上汽(110.6亿元)、比亚迪(62.7亿元)、长安(36.3亿元)、长城(33.6亿元)、广汽(30.3亿元),自主龙头吉利虽然不在名单中,但据吉利内部人士称其每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只是大部分都记入其控股集团,没有完全放在上市公司中。
不过,即便在研发经费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国内车企的研发费用占比大多在5%以内。这和国际车企相比依然差距明显。根据欧盟委员会(EU)机构的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大众集团、戴姆勒、宝马集团的研发投入分别高达131.35亿、87.11亿、61.08亿欧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7%、5.3%和6.2%。而近年来,特斯拉、谷歌、苹果以及诸多硅谷创新公司所代表的汽车行业外的新玩家们,在电动车、自动驾驶领域不断突破,这让传统车企倍感压力,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
但另一方面,汽车行业利润率并不高,像丰田、戴姆勒这样利润率能维持在8%以上,已经是国际车企巨头中的“大赢家”,大众、通用等巨头,看似家大业大,但利润率还不到3%。国内车企相对好一些,大集团仰仗利润丰厚的合资车企,净利润都能维持在10%以上,行业平均利润率虽然逐渐下降,但也能保持在8%左右。这也是近两年国际汽车巨头纷纷表示行业形势更加严峻,挑战更大的原因。但要想在新技术领域抢先,就意味着要更舍得投入。
除了研发费用大大增加,车企在技术领域面临的挑战还来自于电池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结合带来的研发周期、研发流程的调整。以往,汽车行业的技术主要是制造和电子信息控制的技术,规模庞大的主机厂,习惯了被零部件供应商围着转,按照自己的产品开发节奏来走。而产业链漫长的汽车产品,开发周期一般是3-5年。但如今,互联网应用程序等信息技术迭代很快,产品开发上也更注重以用户为导向,让用户深度参与开发,这对以我为主、开发流程时间长、体系封闭的传统主机厂而言,显然都是挑战。
如今,一些新造车企业与自主品牌,已经开始转变思维,将供应商改为战略合作伙伴,称呼变化的背后,代表着运行多年的以主机厂为核心的汽车开发流程、开发节奏都在发生变化。但不管技术重心、开发方式怎样变化,技术创新始终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失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很快被淘汰。